英伦生活:说说英国的爱鸟人士freeto(2009/6/20 16:59:16) 点击:
126460 回复:
0 IP:
212.* * * 开宗明义,本文说的鸟人,是观鸟之人,而绝无借鸟字骂人的意思。 户外观鸟,是英国人的一大爱好。爱好程度有深有浅,观鸟者也就有了bird watchers 与twitchers之分。
过去三周来,家里的电视遥控器的掌控权彻底的被母女俩篡夺了。每晚八点到九点的黄金时间,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娘俩儿的魂儿像是被电视钩去了,开口说句话立刻招来一声“嘘”!换个频道?想都不敢想。
要说这“剧情”,倒是具备了超级肥皂剧所有的要素:从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一瞬间,到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闯荡;从为儿女不辞辛劳的舐犊情深,到抛弃、残害亲生骨肉的骇人听闻;从张长李短、邻里纠纷,到打家劫舍、明偷暗抢;从初次坠入爱河卿卿我我,到朝三暮四红杏出墙…
Spring Watch 观察啥?
说着说着就少儿不宜了,我还是别卖关子了。娘俩看的,是BBC电视二台的自然特别节目,《春天观察》,Spring Watch。(都什么时候了还“春天”呢?你还别抬杠,英国的气候就这个德性。)
《春天观察》里露脸的,虽然有英国人特别钟爱的獾(badger)、水獭(otter)之类的其它动物偶尔跑跑龙套,但绝对主角是各种鸟儿。
BBC的摄制组在英国各地架起无数的摄像机,或定点、或跟踪,拍摄鸟儿的一举一动。人世间的一切阴晴冷暖,倒是在鸟世间都能对号入座。难怪全国上下无数的观众像我们家那娘俩那样,每晚忠实地守候在电视机旁。
你可能是碰上twitcher了
英国纳税人交电视执照费供养的BBC不惜工本一连三周直播《春天观察》,英国人对鸟的热爱可见一斑。而对英国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会莫名其妙。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报考英国一所著名大学的预科。笔试通过了还要进行电话约谈。越洋电话从伦敦打到湖南,朋友的孩子准备了一大堆可能要被问到的问题。
一番寒喧后,主考官忽然问,“我是否听到了鸟叫声?”朋友的孩子还以为是对方故意考验她的听力反应能力呢。在确知是鸟叫声后,主考官又让朋友的孩子打开窗户,凝神静听,并要朋友的孩子描述一番。
朋友的孩子说,我这儿正为决定前途命运的大事揪心呢,哪有心思说鸟儿?就是想说,也只知道个乌鸦麻雀。我开玩笑说,你可能是碰上twitcher了。以后有幸做了他的门徒,交论文前别忘了先聊聊鸟儿。
千里单骑,万里追踪
Twitcher是对观鸟超级发烧友的称呼。像我等脖子上挂副望远镜,腋下夹着本识鸟书,偶尔的到林子里转转的人,顶多算得上是bird watcher,绝不敢自诩twitcher的,就像腰里扎块黑布就吹自己是柔道黑段会让人笑掉大牙一样。
敢称twitcher的人,要能拿得出相当数量的、自己拍摄到的、罕得一见的鸟儿的照片。拍到的鸟儿越罕见、立此存照越多,你就越twitcher。
而且,一旦有“情报”,你要能做到立刻撂下手头的工作,抛妻离子,扛起“大炮筒”就走,鸟飞到哪里,人追到哪里。
英伦岛处在许多季鸟南北迁徙的路线上,每年只有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在特定的地点,某些鸟类才会出现,观察的“窗口”非常有限。偶尔的,某种本不该在英国落脚的候鸟由于海上风暴,被刮离迁徙路线几百、上千英里,吹到了英伦岛,那些twitcher 们便闻风而动,千里追踪,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架起“大炮筒”观察一只小鸟的场面每年都会出现。
众里寻它千百度的结果有时候是苦涩的
记得前年到诺福克郡(Norfolk)探望孩子的爷爷奶奶时,正赶上当地一桩“丑闻”。原来,一只罕见的椋鸟 品种(starling)在当地被人看到,显然是前往印度次大陆过冬的迁徙途中被风暴刮到了Norfolk.
众多twitcher蜂拥而至海滨小镇Winterton。从一个花园赶到另一个花园,那只椋鸟被一群twitcher一路追赶了两天。或许是不习惯“狗崽队”的尾追,或许是受了暴风雨的惊吓,那只鸟居然在一户居民的花园里一命呜呼。
而那户居民碰巧是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的会员,向协会提出投诉,于是一桩地方小“丑闻”又因BBC时事新闻节目《今天》的报道而成了“全国消息”。
当然,英国绝大多数的观鸟者,都是很文明的。观鸟,是为了欣赏自然,愉悦身心。
背上干粮,换上靴子,在林间、在沼泽地潜伏观察是一种享受;推着童车到小区池塘边喂喂鸭子,在自家门前驻足片刻听听房檐下家雀的叽喳,也能给人以说不出的满足。
而英国鸟类的福祉,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众多普通观鸟者默默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