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彼得·林奇:逆向投资30年uklife(2009/11/8 19:53:14) 点击:
125638 回复:
0 IP:
212.* * * 每天清晨六点半到七点左右,如果你登上从英国西苏塞克斯开往伦敦的火车,几乎无一例外地会邂逅一位头发灰白的英国绅士,雷打不动地翻阅着一份当天的《金融时报》,膝上还摆着一叠文件。在清晨的火车上,他与其他普通的乘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你能想到吗?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英国老人,却掌管着近40亿欧元规模的基金,并且在基金成立的20多年里以近20%的复利增长率(如果在基金成立时投入1000英磅并保留至他离开,那么你将收获125000英磅)将其它基金远远抛在身后。他就是被人称为“欧洲的彼得·林奇”(事实上,他的投资生涯比彼得·林奇的两倍还要长,而回报率却仅落后彼得·林奇几个百分点,二人可谓难分伯仲,投资理念也颇有几分相似)、“英国的巴菲特”的投资大师、富达特别情况基金(Fidelity Special Situations fund)的前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
投资:不走寻常路
每天清晨坐同一班火车上班,波顿的日常生活看上去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然而,工作中的波顿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和日常生活中的他可谓大相径庭。从众、守旧与他无关,“不走寻常路”才是他的投资之道,这一点从他负责的基金名称上即可见一斑——富达特别情况基金,听上去就和我们平常接触的那些“大盘优选”、“优势成长”不是一个调调。从1979年12月波顿加入富达开始,到2007年12月他将这只基金移交给他人,这只基金伴随了他近30年的时间,也是这只基金为他赢得了无上的赞誉和美名。
那么,什么叫做“特别情况基金”呢?波顿的投资理念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我们先看看波顿自己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投资理念的,“以一种逆向进取的方法寻求资本成长的机会,这是我投资技巧的核心”,波顿在他的书中这样总结道。
仅有这样抽象和含糊的解释,也许您还是没能搞清楚波顿具体在投资些什么。但在翻阅过1981年以来富达特别情况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之后,就不难理解他所谓的“特殊情况”到底指的是什么了。在这20余年的重仓股名单中,一些如英国电讯(BritISh Telecom)、英国石油(BP)、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都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公司,甚至“有那么两三家公司,它们的名字我一点都不记得了”,连波顿自己也对购入股票的“另类”感到惊讶。
是的,波顿投资的正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企业,“我寻找那些价格便宜、不受欢迎的,但是可能不久后能重新吸引投资者注意力的股票”。波顿的特殊情况基金正是通过买入那些正从衰落或其他挫折中恢复的公司股票而获利,除此之外,波顿还寻找那些“由于未被充分研究而低估的公司,以及那些成长潜力未被他人识别的公司。”在富达特殊情况基金的投资报告书中,波顿将他的主要投资目标归结为以下几类:拥有复苏潜力的公司、拥有增长潜力的公司、资产价值还未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公司、拥有占有特定市场份额特殊产品的公司、可能被其他企业并购接管的公司、正经历重组或管理层人员变动的公司以及没有被股票分析师广泛研究的公司。
正是这种逆向投资的思路,使得1999年他的30只股票居然全都被并购,全都乌鸡变凤凰,也让他大赚一笔;靠着这种逆向投资方式,波顿在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时不断增仓传统行业股票,不但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危机,更是在泡沫之后大赚一笔;遵循不走寻常路的思维模式,波顿在“9·11事件”之后大举买入保险股、旅馆业、交通业相关公司的股票,同样在复苏之后大赚一笔。
寻宝成功法则:想象力+勤奋+行动力
在别人遗弃的垃圾中寻宝,这个过程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坚持?需要怎样的自信和毅力?当市场上大多数人都对一只股票惟恐避之不及时,波顿却要大量买入,更重要的是这些当初被遗弃的垃圾在事后又能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确实是宝贝,是什么在支撑着波顿这种与众不同的判断力?
首先源于他前瞻性的想象力,他的投资者、同时也是对手,一位专门投资于基金的基金经理查特菲尔德·罗伯茨举了个鲜活的例子:“要知道波顿多么有想象力,只要看看他自90年代以来就长期持有的诺基亚公司的股票就知道了。90年代,当多数人,也包括我都觉得移动电话就是些无用的砖头对此嗤之以鼻时,波顿却很早就意识到这只股票的价值。事实证明,我们都缺乏眼光。”
但只有想象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你想要做好的话,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毫无保留。”看来毫无保留地工作也是波顿寻宝的关键。要了解他是如何毫无保留地工作,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波顿一天的行程:6:30离开西萨塞克斯郡的家,赶去伦敦的火车。在火车上阅读《金融时报》,并对至少一家他当天要考察的公司进行分析。在赶往或离开车站的途中,他也要快速地处理大概每天40条语音留言,其中许多是同事汇报的近期会议情况,包括与那些现已持有或潜在目标公司的会议。到达办公室后,他就开始在各种公司会议间打转。除此之外,他还要看富达内部的分析资料以及从外部获得的经纪人的调研。如果他出差去考察其他地方的公司,一般一天要亲自参加5~6个会议。每次会议,波顿都亲自做文字记录,在他书桌后面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波顿多年来与所有公司的会议记录。他的同事也对他的勤奋印象深刻,曾在波顿身边工作了20余年的莎莉·沃尔登(Sally Walden)说:“他不是那种站在咖啡机旁徘徊、找人闲聊的人,他想方设法不浪费工作时间的一分一秒。”
除了勤奋的工作态度,坚定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也是他成功的必要保证之一。“无论发生了什么,他也只是继续进行工作日程上安排的下一件工作。”他的同事巴里·贝塔曼这么评价他。他不像其他很多基金经理那样侃侃而谈,但是他却言出必行。他会年复一年地坚持直接面对投资者,在英国、欧洲其他国家、中国台湾、澳大利亚不厌其烦地进行路演,他甚至会花很多时间跟公司的电话销售员聊天,谈论应该如何销售他的基金。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对于每天在垃圾堆里淘宝的基金经理,偶尔拣出一两件赝品也是在所难免。波顿不是神,他当然也会犯错误,也会有不小心看走眼的时候。事实上,他曾经有过持续3年(1989~1991)基金业绩不如金融时报全股指数增长的灰暗岁月。另外,即使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听取了足够多的信息和建议,但毕竟偶然事件和突发事件还是不可避免的,他也经历过一些大的挫折,比如他曾经投资的波利·佩克(Polly Peck)、蒙利(MounTLeigh)等公司,在他买入之后,就因为种种原因要么倒闭要么难以东山再起,永远地成为了垃圾堆里的垃圾,这些都可以算做是波顿投资判断上出现的一些失误吧。但是正如波顿所言,“投资从来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且我也没听说过哪一位成功的职业投资者不曾从许多失败中吸取教训。”是的,他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失误成为小概率事件。事实上,他也确实具备这样的能力。波顿的同事亚力克斯·钱伯斯这么评价他“他可以挑选大量成功的股票而避免灾难性股票的能力,实际上是他作为一名投资者最大的强项。”
音乐和家庭,未来的方向
2007年年底,在交接工作顺利完成之后,波顿退休并开始了他新的生活。虽然,他的离去导致了投资者对他带领的两只基金的巨额赎回,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成功时离开,也许对于波顿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未来的规划,波顿也有自己的打算。音乐和家庭将是他退休生活中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古典音乐一直是波顿的最爱,同时也是他在超负荷的基金经理岗位工作这么多年的一个重要的解压方式(如果没有音乐,不知道波顿能否在基金经理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近30年?)。事实上,波顿在音乐上颇具才华:在2006年年初,童声合唱团在圣保罗大教堂曾演唱了他谱写的一首颂歌——A Garland of CaroLS;2007年,波顿女儿的婚礼上,也播放着波顿亲自作的曲;2009年9月,他还受邀参加了BBC的一档专门讨论音乐的节目。
当然,最幸福的还要算与家人更长久地相处。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波顿的妻子,因为“如果不是最初她说服我打电话给富达,那么今天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波顿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提到过妻子对他事业的重要性。29岁时,腼腆而内秀的波顿在犹豫着是否应该跟新进入英国的富达公司联络,而此时他的妻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她一遍又一遍地劝波顿“打个电话,你也不会失去什么”,这才成就了天才的投资大师安东尼·波顿。